鑄件表面粗糙度的形成是由工件的加工過程引起的。而加工的方法、工件的材料,工藝過程都是影像表面粗糙度的因素。
例如:放電加工時被加工零件表面出現(xiàn)放電凹凸點。加工工藝和零件材質有所不同,被加工零件表面留下的微觀痕跡也有各種差別,比如(疏密,深淺,形狀變化等)。
表面粗糙度對工件的影響:工件的耐磨性、配合穩(wěn)定性、疲勞強度、_性、密封性接觸剛度、測量精度、鍍涂層、導熱性和接觸電阻、反射能力和輻射性能、液體和氣體流動的阻力、導體表面電流的流通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。
鑄件表面粗糙度的評價依據(jù)
1.取樣長度
各參數(shù)的單位長度,取樣長度是評價表面粗糙度規(guī)定一段基準線的長度。在ISO1997標準下一般使用0.08mm,0.25mm,0.8mm,2.5mm,8mm為基準長度。
2.評價長度
由N個基準長度所構成。零部件表面各部分的表面粗糙度,在一個基準長度上無法真實地體現(xiàn)出粗糙度真實參數(shù),而是需要取N個取樣長度來評定表面粗糙度。在ISO1997標準下評定長度一般為N等于5。
3.基準線
基準線是評定粗糙度參數(shù)的輪廓中線。一般有小二乘法中線和輪廓算術平均中線。
【小二乘法中線】是把測量過程中采集的點進行小二乘法計算。
【輪廓算術平均中線】在取樣長度內,使中線上下兩部分輪廓的面積相等。
理論上小二乘中線是理想的基準線,但在實際應用中很難獲得,因此一般用輪廓的算術平均中線代替,且測量時可用一根位置近似的直線進行代替使用。
冀公網(wǎng)安備13098102000568號